电影《后来的我们》出现大规模退票成为网络焦点,国家电影局经过调查与分析,初步确定该影片退票情况有异常。电影局的介入,有助于《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真相浮出。
关于“票房”这点事,没少发生过故事。2009年《阿童木》票房注水首次惊动广电总局介入调查,2014年《魁拔3》被指购买各影院至少8%场次票房,2015年《捉妖记》凌晨“幽灵场”爆满,上座率108%,2016年《叶问3》虚假拉高出品公司股价,同年的《大鱼海棠》也被曝光票房造假……这是较为轰动的几桩,近十年来,可以说票房造假事件一直没停歇过,甚至出现了“别人造假我们也得造,不然根本没法参与竞争”的言论。“多少都得买点”,成为票房潜规则。
制片、发行、院线、上市公司……整个电影产业链条,没谁能独善其身。这场“权力的游戏”,不止一次上演过荒诞故事,故事的主角时常变化,风水轮流转,谁都可以对票房数字上下其手。管理部门也出台过相关政策,但仿佛只能起到“点眼药”的作用,没法彻底刹住这股风潮。不能怪管理部门的政策不够狠,而是票房造假行为太隐蔽,并且会随着市场变化而更加神出鬼没。
电影业界在各种高端论坛上讨论票房造假等问题时,开始时是愤怒,结束时是无奈。开会时表态坚决不与票房造假同流合污,落实到行动时争先恐后买票房生怕排片被降低……之所以这种怪现状得不到改善,一个词就可以说明白问题——贪婪。中国电影市场太好了,掌握了基本游戏规则,基本可以算“抢钱”。一部爆款出来,引发更多爆款。一部电影高票房,出品公司股价立刻被抬升。《叶问3》出品方的被惩治,并没有改变电影成为一些公司玩资本游戏的棋子本质。
把电影拍好,按照正常规则推向市场,就足以保证影片盈利了。可仍然有人不满足,希望获得票房之外更多的快钱——这不是贪婪是什么?正是因为贪婪左右了中国电影市场,才会有企业不顾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把精力放在创作上,生生把一个向上的、潜力无限的阳光市场,搞成了一个不健康的、充满各种诡异行为的地下市场。
电影事业讲究长期发展,票房造假太着急了。杀鸡取卵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从事票房造假的人,干的就是杀鸡取卵的事。好在中国观众生生不息,把观影当成了刚需,也好在中国电影市场足够庞大与宽容,才使得投机取巧者一次次得逞。
但问题是这么搞下去不是办法。如果这次《后来的我们》近乎登峰造极的刷票行为得不到纠正的话,后来的他们会更肆无忌惮。整个电影业界,到了该好好反省票房造假危害的时候了,用这么狠的招数的确能为自己带来短期利益,可从长远看,扔出去的匕首必然会反弹到自己身上,票房造假不遏止,未来的电影产业链上就不会有一个赢家。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