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简称皖,下辖16个地级市。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以安庆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至今。
1.合肥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见于汉朝,汉武帝元狩元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隋文帝开皇元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2.芜湖
芜湖,简称“芜”,别称江城。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鸠兹附近有大湖,因蓄水变少而多生芜藻,名曰:芜湖。后来因靠湖设县,故因湖而名。汉武帝时期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之名始于此。
3.蚌埠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蚌埠古称“采珠之地”,又有“真珠滩”之说。
4.淮南
淮南,简称“淮”,古名州来、寿春、下蔡,因在淮水上游之南而得名。“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5.马鞍山
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马鞍山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6.淮北
淮北,简称“淮”,古称相城,因在淮河以北得名。淮北历史上曾长时间分属于宿县和萧县,建国后成立濉溪县、濉溪市,1971年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
7.铜陵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南唐保大九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铜陵”。“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
8.安庆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安庆”自此得名。今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1760年至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所在之地。
9.黄山
黄山古称歙州、徽州,因境内有黄山而得名。宋朝时期改歙州为徽州,歙州改名“徽州”。1987年,设立地级黄山市,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休宁、祁门、黟4县。
10.阜阳
阜阳的由来有二,其一县有土阜,名为丘,汉置新县,隋有颍阳县,合二之名与义曰阜阳;其二因阜阳侯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
11.宿州
公元前683年,宋国借故把宿国“迁于畿内以为附庸”。从此这里便有了“宿”这个地名。唐宪宗元和四年,置宿州以守,宿州的建制和名称一直使用到清朝。在1911年至1999年间曾使用宿县的建制和名称。
12.滁州
隋开皇九年 “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滁州得名,很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
13.六安
上古时,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故六安又称“皋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14.宣城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元封二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15.池州
池州,古称秋浦。据丁绍轼《荒政碑记》记载:“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这就是池州的来历。唐武德四年于秋浦地始设池州,迄今近1400年。
16.亳州
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都亳州。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汉书•地理志》有注云:“亳同薄”。《史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北周大象元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临,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于此。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