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酱香白酒广告打得很多,看着很红火,再一看市场占有率,跟以前的差别不大,说到底还是有很多人不习惯那股“酱油味”。酱香型白酒品牌众多,跟茅台酒有关系的不少,但是有一个大品牌,它可以说就是上个世纪国家试图复制茅台酒做实验留下的“次品”,它就是珍酒。
珍酒其实品质不差,但口味和口感不及茅台,这并不影响那段历史在白酒发展史的重要性,而这也是茅台镇和珍酒如今的底气所在。
建国初期,茅台酒十分“可怜”,为恢复生产,汾酒厂派去一批人马前往贵州茅台镇(当时还叫茅台村)帮助修建厂房。1958年,毛主席提议扩大茅台酒的产能,争取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喝得起茅台。但实际情况不如人意,茅台酒厂当时的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每年只能生产200吨,经过扩充也只达到627吨。
除生产能力有限,当年的客观条件也是先天不足。按照传统的“5斤粮出1斤酒”的产出比计算,要酿造627吨酒需要耗费的粮食为6270000斤,这么一大笔粮食放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这能让多少人的吃饱饭呢?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被暂时搁置,直到2003年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周恩来总理喜欢喝酒,但为了工作平时几乎不喝。长征途中曾经过茅台村,周总理一口气喝下27杯茅台酒。1974年,周总理把毛主席“把它搞个10000吨”的宏伟创想提到实施日程上,多次开会研究后提出方案并着手实施。这个方案的大概思路是:用茅台镇原班人马,配合一批酿酒大师、品酒专家,在茅台镇之外建厂并生产茅台酒。
1975年“易地生产试验”的车间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跑外地去做实验呢?当时国家对白酒扩充产能的方案不只是茅台在做,汾酒、泸州老窖等名酒当时都在做这种实验,目的是为了找出名酒品质优秀和口味独特的秘诀。但到今天我们也没能研究透彻,只知道所用原料、微生物菌群对白酒的口感、香型有重要作用。
1975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实验在贵州遵义十字铺(当时还叫石子铺)启动,当时从茅台调过来28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带队的是当时的“首席酒师”张支云先生。参与实验的还有很多白酒行业的大师,如鉴定会专家中就有“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先生。
品鉴师在品鉴生产出的试验品
这些人在十字铺的酒厂不断地实验、产酒、品鉴,试图破解出茅台酒的酿造密码,但这个项目最后算是失败了,研究人员无法复制出原汁原味的茅台酒,最后留下一句相当经典的“广告语”:“出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所以茅台镇和它的酒能火都应该感谢当年那些人的努力。
既然茅台酒酿不出来,但是运营了很久的酒厂不能废弃,珍酒就这样诞生了。靠着这段历史,加上珍酒本身和茅台酒厂的这层关系,珍酒这发展可是走得捷径,天生具有大优势。
当人们去买酒,看着柜台上的茅台酒下不去手,这时旁边有人说“我们当年珍酒就是当年茅台酒厂的老师傅们和一大批专家做实验后留下的,论品质、口感,都是和茅台酒最像的。”这一套话肯定有人动心啊,这销量不就打开了吗?
如今全球市场上的酱香型白酒基本都产自贵州,但是酱香型白酒在全国总销量不到三分之一。尽管这些年各大酱香酒厂一直在说工艺复杂、酿酒的环境要求很高,反复炒作,酱香型白酒讨论度很高,销量提升了,价格涨了。
但是酱香型白酒的口感哪是那么容易就做好呢?前段时间老胡还看到安酒上了黑名单,酒中的甜蜜素含量超标,啧啧啧,酒友们买酒前多看看新闻吧。
各位酒友认为小编说得这些有道理吗?欢迎评论分享你的看法。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