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氏祠堂
图为方氏族徽
图为方氏全族统谱纪念碑
六枝特区方学宾支系祖籍原是河南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昌黎县大硚头水冻街方家院子。明朝年间,因贵州地区农民起义多发,朝廷的军队久攻叛军不退,深得皇帝信任的忠臣周勇则上奏,可派遣方猛为帅,由他领兵平叛。方猛受命进入贵州后,历经四年时间将叛军击败。其后裔方学宾支系便随同迁入现今六盘水境内居住繁衍。据该支系后裔方家林介绍,该支系主要分布居住在六枝境内的折溪乡、堕却乡、龙河镇、岩脚镇和牂牁镇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六枝特区约有三四百户方姓族人。
家族源流:源远流长南方大姓
中华方氏历史悠久,受姓始祖为炎帝榆罔长子姜雷,助轩辕伐蚩尤,因功封为左相,食采方山,得方姓,距今4700多年。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自方雷受封方山得姓以后,最初是在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并有部分人迁居到山西和山东。据史书记载:自商王武丁至帝辛时的方国,经常侵扰商朝的边境和属国,因此,商朝方国的讨伐也从未停止过,却全都无功而返,方国最后降服于周朝。到了周宣王时,方雷的63世孙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曙光。在诗经的《采芑》篇中,诗人为此发出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的赞誉。周宣王为了表彰方叔的功劳,赐方叔食邑于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方叔生有六子,迁入贵州境内的方氏后裔追溯至最早则为方叔的三子方廷佑的后裔。
家族故事:铭记大恩不吃马肉
“祖上口传,只要是不吃马肉的方姓,同我们就是一家。”在向方家林探寻这段充满传奇的故事时,方家林老人是这样描述的:
平叛大将方猛在率军进攻贵州叛军并将其驱赶至云南境内之时,途经一松林大箐,方猛仍然穷追不舍,不慎被敌军伏击不幸阵亡。后来方猛的遗体被幸存的士兵运回驻扎营地,当日营中的赵天应与吕良宾二人便提出将方猛的骨灰送回原籍。二人随即写信附于包中放于拴在柱头上的马背上,其马长嘶一声便飞奔而去。不几日,河南应天府昌黎县方家院子内的方猛家人听见院内传来马蹄声,出来一看,只见马却不见方猛本人,打开马背上包中所驮的书信,才知方猛遇难之事。方猛的两个兄弟商议后,进京为方猛斋祭四十九日。这期间该马竟然一直在方猛的遗体旁日夜守护。后来有人提出,方猛既为平乱而死于贵州,便决定将他葬在贵阳城内老东门大水井的山上,于明时壬午年八月初三辰时下土安葬。待众人将坟墓圆满之后,该马忽跪坟前悲鸣三声随即死去。方猛的两个兄弟大受感动,认为此马在方猛生前与他驰骋沙场出生入死,方猛死后亦为其守孝更随他而去,堪称义马,便决定将马同方猛一起下葬。为了方氏后人能够永远铭记马的恩情,便发誓方姓后裔永不再食马肉,违反祖训者,会疯癫一生,祸及后代。并将其写入族规。此后,方氏后人谨遵先祖遗训,世代不食马肉,永不变更。
方家林老人介绍,时至今日,凡遇到来黔的方氏子孙,都会询问对方是否吃马肉,不吃马肉者便是同为方猛的后人。
方氏族徽:人形方字生生不息
方氏族徽为浮雕式平面圆形图案,类似于国徽形状,人形“方”字、“山”形、“双龙”均为金黄色,龙的背景为蓝色,人形“方”字与火红的背景色镶嵌在一起相得益彰,使得方氏族徽格外亮丽夺目。
方氏族徽是由中华方氏源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方为民创作。该族徽创作构思始于1997年春,历经近10年时间于2007年在方氏网和《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等系统工程正式出版时对外公布。方氏族徽在谱、册、牒等方氏文化载体上刊登后即得到全国各地方氏宗亲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方氏出于炎帝神农氏,炎帝又称火神,方氏族徽火红的圆形轮廓寓意即为炎帝之裔。而中华民族广义都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出于对文化的认同方氏族徽上的“双龙”朝向“火球”图纹意为方氏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最早的方氏是因方山而得方姓,由此将“方山”的图形作为原型基础。山上设计了一个奋发向上的“人”形“方”字,突出了族徽的主题,动感的“人”形图案之上形似“方”字,则意为方氏子孙历经5000年世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枝繁叶茂,不断进取。(乌蒙新报记者杨梅)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