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造性转化 推动创新性发展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安溪铁观音
茶文化系统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
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农耕文化光辉灿烂,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农业文化系统、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其蕴含的“天、地、人”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具鲜明的时代价值。
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在千百年的薪火相传、繁复积淀中,安溪铁观音凭藉珍稀的茶树良种、独创的短穗扦插法、科学的栽培管护、精湛的半发酵技艺、多样的茶园生态圈等,融合衍生形成了完整齐全、独树一帜的茶文化系统。2014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安溪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要求,因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坚持“四心”、推广“四化”,以保护、活化与利用为主线,推动茶文化系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保护生态、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交融互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因子、奠定了产业基础,也为农业文化遗产支撑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参考。
致力赓续传统,彰显生态价值
安溪“八山一水一分田”,在3057平方公里县域中,千米高山近3000座,山峦叠翠、岩峰林立、云雾缭绕,形成了梯田式茶园的独特风貌,也孕育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生态观。长期以来,安溪认真践行“两山论”,从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土壤微生物、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四个维度入手,在福建率先全面推行“山长制”、开展名茶山评选,对茶叶主产区、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持续高强度造林绿化、退茶还耕还林,为茶业发展上好生态底色;采用茶树留高、梯壁留草、套种绿肥、茶林相间等复合生态种植模式,让山、水、林、茶、草和谐共生;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茶+沼+畜”“水肥一体化”等模式,实施生态修复、农艺改良、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茶叶品质;在全国率先推行农资归口经营管理、建立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农资购买卡制度,实行“一品一码”,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茶叶出口连续13年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致力全球传播,彰显品牌价值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亮丽元素,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泉州港销往世界各地、香飘五洲四海。近年来,安溪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放眼国际、兼纳百茶”方向,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交流会、故宫“香茗共享·匠心传承”茶文化传播、国际无我茶会等茶事活动,编辑出版《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等书籍,创作推出《飘香》《丝海茶印》等茶歌茶舞,拍摄制作《天涯芬芳》《寻茶》等影视作品,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安溪铁观音的独有魅力、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海上新茶路”,借助茶酒对话、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等平台深化全球巡回推介,安溪铁观音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产品清单、“民族品牌工程”,成为厦门金砖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茶叙用茶,连续4年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荣膺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外商最熟悉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等殊荣,成为世界上中国茶的代表符号。
致力技艺传衍,彰显精神价值
安溪铁观音是“天、地、人、种”的完美结合,其制作历经三大阶段、十道工序,被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茶叶炼骨涅盘、揉捻成香,形成“观音韵”“兰花香”的高雅品质,印证了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这几年,安溪坚持茶业发展、人才为本,每年举办一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百万重奖制茶大师、传承弘扬传统技艺,支持鼓励建设大师名匠工作室、非遗文化传习所、制作技术研究会等,建立全链条“传帮带”机制;创办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国唯一综合性茶业公办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茶业人才,为茶业发展储备人才和技术;常态化开展“茶业万人培训”,推动技艺世代相袭、人才生生不息、产业永续发展。
致力产业传导,彰显经济价值
茶业是安溪最大的民生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安溪坚持走茶业富民强县之路,创下县级茶园面积、年茶叶总产量、涉茶总产值、从业人员、受益人口、农民人均收入茶叶占比等多项全国第一,推动茶产业持续领跑全国百茶,实现从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华丽转身,综合实力晋升至全国百强第60位、投资潜力第21位。特别是近年来,安溪紧紧围绕加快茶业“二次腾飞”目标,秉承“跳出茶叶做大茶产业”理念,着力做好“茶业+”文章、发展“茶庄园+”经济、拓展“互联网+”市场,开发袋泡茶、茶粉、茶含片、茶菌饮料、茶挂面、茶酒等茶产品,壮大茶包装、茶机械、茶配套,培育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设施农业、生物科技、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全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空间、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成为现代茶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板。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祖先留给安溪的宝贵财富。安溪将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铁观音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像珍惜眼睛、珍惜生命那样保护、活化、利用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弘扬振兴中华茶文化、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系福建省安溪县委书记 高向荣)
△4月20日,谷雨时节,安溪县在云岭茶庄园举办“茶者匠心,国饮飘香”2019安溪开茶节暨第三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启动仪式,12座名茶山同时开茶,开启一年茶丰收。快板说茶、茶舞表演、书香传艺、茶歌对唱、祭拜茶山、喊山开茶、技艺展示……这是安溪县首次大规模喊山开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图为活动现场富有安溪特色的闽南语现场快板说茶表演。(本资料图由安溪县农业区划办提供)
千年铁观音香飘五洲秘笈
福建安溪,居山近海,生态环境优越,安溪产茶始于唐朝,发展于清朝,兴盛于当代,代代传承。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生态景观,融合形成了完整齐全、特色鲜明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核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以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园生态系统管理、茶叶采制工艺和茶的相关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复合农业系统。该系统对于当地人民具有不可替代的生计支持功能,同时具有维护当地农业及相关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促进养分循环、调节小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自古以来安溪人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茶文化系统。
在浩瀚的茶故乡中,安溪无疑是幸运的: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800毫米,相对湿度80%以上;千米以上的高山近3000座;红壤或沙质红壤,微酸性,PH值4.5-6.5等唯一、不可复制的条件,使得安溪铁观音一出生就身披光环,赢在了起跑线上。
三大历史性贡献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神奇茶树。安溪境内峰峦叠翠、甘泉潺流、云雾缭绕、温和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很适宜铁观音生长。“好山好水出好茶。”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对媒体发布:安溪铁观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高于其他茶类,含30余种无机矿质元素、70余种香气物质。
拥有丰富的茶树品种及相关物种资源。栽培品种100多个,1985年首批认定的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中,安溪就占了6个;陆生野生动物24目68科2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维管植物种类达152科497属94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
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经过300年的传承,在安溪茶农长期制茶实践的积累和优化下,每一泡安溪铁观音历经十道传统工序,三十六小时连续制作,造就了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严谨和精妙,也使安溪铁观音具备绿茶的鲜爽、红茶的甘醇、花果的芬芳,而魅力独具。
安溪被公认为茶业界作出三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明朝成化年间,发明创制了“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二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发现了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三是发明了“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
独特的茶文化习俗
千百年来,茶已渗透到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因悠久茶文化历史而形成独特的斗茶、敬茶、茶艺等茶文化习俗、礼俗。以茶待客、以茶为礼,形成“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的独特的安溪茶礼文化。茶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相互交流、切磋、比试各自的制茶技艺,形成独特的民间技艺切磋形式——斗茶。
在国家级非遗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月德看来,安溪最精彩的茶俗当属“茶王赛”,与茶叶一起繁衍生息,经久不衰。每逢春秋茶叶上市高峰期,茶农们携带各自制作的上好茶叶聚在一起,由茶师主持,从“形、色、香、韵”诸方面细细品评,评选后还举行茶艺表演、茶王拍卖会及“踩街”活动。
为传递“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1994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艺术团成立,创编了一整套具有安溪茶乡风格、融传统茶道和现代精神于一体的“安溪茶艺”节目。25年来茶艺团应邀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传播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茶艺表演也成为“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精妙。
从输出茶叶的传统做法升级到输出茶文化,这是安溪铁观音深化传播内涵的新兴气象。从茶瓷之路到东西方茶酒对话,千百年来,安溪以茶为媒,持续沟通中西。
(作者:吴顺情 林清锻)
安溪茶学院
△2012年5月,安溪县发动社会捐资7亿元,建成了全国唯一涉茶全产业链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安溪以及全国茶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硕士、博士生人数近4000人。图为安溪茶学院全景。刘伯怡 摄
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成为乡村振兴动力源泉
安溪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首批联合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2019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庞大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2014年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安溪县携手茶业龙头下足功夫,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安溪铁观音这个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带动了全县农民增收,推动了安溪乡村振兴发展。
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打响品牌
——连续4年蝉联全国茶叶品牌价值第一
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茶树上挂着蜘蛛网,蜘蛛等昆虫从绿叶上爬过;桂花、红豆杉、棕等绿化树渐成规模,茶树行间长草,还种植有黄花菜等。行走在安溪县云岭茶庄园里,茶与树相间而生,甚至分不清楚哪棵是茶、哪棵是树。
安溪县着眼于茶产业的永续发展,护好生态,积极构筑品牌价值“防火墙”。从“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土壤微生态”三个层面立体推进,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35万亩,为茶叶上好生态底色;持续推进茶山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还林、还果、还蔬;探索对茶山茶园进行评价分级,评选首批12座名茶山,彰显高端产区(茶山)价值。生态的改善为品牌价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符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安溪县积极对接,主动参与,以茶为媒,致力构筑国际“茶香通道”,产品互销、文化交流、活动联办等深度和广度日渐提升;借助闽茶海丝行、欧洲营销中心、茶学社、茶酒对话等平台载体,加快国际化步伐,不断打造国际品牌,以国礼茶、国宾茶身份惊艳国际政要舞台,香飘大国外交。安溪铁观音已在欧盟、俄罗斯、日本等4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国际商标注册,成功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产品清单,华祥苑、八马等品牌茶企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外交、经贸活动的茶叙用茶。
在一杯茶汤里,中国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安溪铁观音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并最终登上中国茶叶类品牌价值榜首。目前安溪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175亿元,连续10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连续4年蝉联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入选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2座茶庄园年旅游收入12亿元
“庄园里可以采茶,体验茶叶制作过程,还可以看茶定制专属茶品,真是太好了。”来自厦门的陈先生每年都会携家带口到位于安溪县龙涓乡的华祥苑茶庄园休闲度假,每次来都感觉不虚此行。山、水、茶、林、园一体化,移步皆景,处处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近年来,安溪以茶庄园为基本形态推进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最早探索茶庄园业态,引进葡萄酒庄园经营模式,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云岭、华祥苑、高建发等各具特色的茶庄园22座,可以深度体验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魅力,每年吸引100多万“铁粉”到安溪体验铁观音文化,旅游收入12亿元。
应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大势,安溪县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支撑,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线,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经营,创新庄园化管理模式,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建立传承人制度和合作共同体
——农民纯收入56%来自于茶产业
在保护利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中,安溪着力健全铁观音大师“传帮带”机制。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以百万之资重奖匠心,评选出2名“安溪铁观音大师”和8名“安溪铁观音名匠”,成立安溪铁观音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传习所,通过名师带高徒,传承铁观音制作技艺,壮大茶产业领军人才。
“目前已经举办三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培养选拔出6名安溪铁观音大师、20名安溪铁观音名匠、近140名优秀制茶能手。”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青洲说,建立铁观音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铁观音大师带徒制度,不仅传授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更是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与此同时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家庭农场)”的产地合作共同体,提升质量安全和组织化水平。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志明告诉记者,目前全县茶庄园22个管控茶园28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47%,带动全县58%农户加入合作社形成联结机制,带动13.8万农户增收致富。
位于该县桃舟乡的添寿福地茶文化庄园集生产、加工、深加工、客商定制、休闲旅游等于一体,带动周边2100多户农民建设绿色食品标准茶园万亩,从业农民每人平均年收入达3万元。“自家的茶园成了合作社、茶庄园建设的一部分,收入年年增加,再也不用担心茶园不懂管理、制茶技术不好,真是太好了。”当地茶农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保护铁观音茶文化的同时,安溪茶产业得以快速崛起发展,安溪县从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一跃而入全国百强县第60位,成为我国依靠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典型。全县120万人口中有80%的人从事跟茶有关的工作,农民纯收入56%来自于茶产业。
来源:微信公众号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
05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