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歌曲由来
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由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克明曾经是下乡到呼伦贝尔的知青,草原的美丽和辽阔让他不能释怀,因此多年后他回京创作了这首《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包头别称草原钢城由来
草原钢城是包头,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中国大陆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蒙古国简的由来
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朵豁剌惕、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那达慕的由来,小故事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竞技之意。”那达慕”是建国后的叫法,草原牧民过去把”那达慕”叫为”奈日”,意思是欢乐的聚会,参加的人多则数千,少则三五人都叫为”奈日”。
远在13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据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了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举行了射箭比赛。而牧马多的部落举办那达慕时,大都进行赛马。后来,射箭、赛马和摔跤逐渐成了那达慕竞技的固定形式。
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要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诵祝颂词。从附近草原赶来的蒙古族牧民穿上最美的盛装,骑着蒙古马,或赶着勒勒车,一家家地汇聚到一块,来分享欢乐。
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官办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半年、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对竞技优胜者分别给予马、骆驼、羊和砖茶、绸缎等物的奖励。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那达慕才真正成为广大牧民自己的盛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包慧慧 塔娜)
作家对蒙古包的描写蒙古包的由来
公元七世纪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多的蒙古人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他们将猎获的野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到公元八世纪后,蒙古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蒙古秘史》中称“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编壁的房子。
公元七世纪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多的蒙古人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他们把猎获的野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到公元八世纪以后,蒙古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蒙古秘史》中称“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编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也叫帐幕。
在现代蒙古语,编壁失勒贴速为哈那一词所取代,格尔这个词泛指一切房屋;斡鲁格一词则专指蒙古包天窗的毡帘。有趣是,蒙古语称地穴为斡鲁格,由此人们不无理由地认为,蒙古包是由古代游猎民的皮棚或地窝堡发展而来的。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