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市
宿州市
春秋为宋国地。秦属泗水郡。西汉改沛郡,东汉为沛国。唐809年割徐州之符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古宿国为名”,宿州之名始此,治设埇桥。1912年废州为宿县。
1949年4月设宿县专区,专署驻宿县,辖1市9县。1956年撤销宿县专区,将所辖8县划归蚌埠专区。1961年复设宿县专区,原蚌埠专区所属8县划入宿县专区。1970年宿县专区改称宿县地区,辖9县。
1979年,析宿县城关镇及近郊设立县级宿州市,属宿县地区领导。
1998年,宿县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原宿县地区所辖县市交由地级宿州市管辖。至2020年末,宿州市共辖1区4县。
埇桥区:唐809年以符离等3县置宿州,治埇桥。1912年废州为宿县。1979年析宿县城关镇及近郊置宿州市,1992年市县合并设县级宿州市。1998年,改设地级宿州市埇桥区。
砀山县:秦置砀郡、砀县,治今城关镇南30千米河南夏邑县境芒砀山西麓。东汉改为砀山县,西晋并入夏邑县。隋598年复置砀山县,治今城关镇东毛李庄。因黄水为患,县治多次迁移,至明1598始迁今址。1949年属宿县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徐州专区,1955年复属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地区),1992年属宿州市。
萧县:春秋时为萧国地。秦置萧县,以古萧国为名,属泗水郡。隋586年改龙城县,598年改临沛县,隋大业初复名萧县,属江苏徐州。金1223年析置永堌县。元1265年并萧县、永堌县入徐州。明1577年因大水迁治于今址。清属徐州府。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砀山县相同。
灵璧县:唐初属谷阳县,656年,更为虹县。宋1086年析虹县零璧镇置零壁县,“以县产磐石,珍之如壁,故名。”1117年改灵壁县。1667年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1949年属宿县专区,1956年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地区),1992年属宿州市。
泗县:秦为泗水郡地,北周设泗州,因泗水得名。清1680年,原泗州城陷入洪泽湖,1777年移治于虹县地。1912年改泗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灵璧县相同。
淮北市
公元前21世纪,商汤11世祖相土向东扩张,由商丘迁徙至此。此后,山为相山、城为相城。战国时期(公元前286年),相归楚国。唐朝,市境分属徐州、宿州地。相地渐趋衰落,成为边远闲塞之地相城孜。1912年,市境分属安徽省宿县和江苏省萧县。1949年6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和萧县。1953年2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
1958年开发淮北煤田,成立淮北煤矿筹备处。1960年,以萧县和濉溪县部分地区设立濉溪市,由省直辖,1971年,更名为淮北市(因与淮南市隔淮河相对,故名)。至2020年末,淮北市共辖3区1县。
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原为萧县(见宿州市萧县)和濉溪县辖地。1961年,原萧县和濉溪县部分地区改设濉溪市(1971年更名淮北市)。1984年设杜集区,1970年设相山区,1980年设烈山区。
濉溪县:原为宿县辖地(见宿州市硧桥区)。1950年,析宿县西北部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属宿县专区,1956年改属蚌埠专区。1960年析县东北部置濉溪市,1961年复属宿县专区(地区),1977年改属淮北市。
蚌埠市
南宋1257年,今蚌埠市境内置怀远军和荆山县。1271年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元1291年属安丰路濠州、宿州、泗州。1367年濠州升为临濠府。明代,临濠府先后改为中立府、凤阳府和宿州。清属泗州和凤阳府。
中华民国期间,所属各县建制和隶属变更复杂,故从略。1946年,以凤阳县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设立蚌埠市,1947年元旦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建制市。
1949年,蚌埠市为皖北行署辖市,1952年改由安徽省直辖。1983年,蚌埠市蚌埠市增辖原宿县地区怀远、五河、固镇3县。至2020年末,蚌埠市共辖4区3县。
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1952年,蚌埠市设立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小蚌埠区(后改设郊区)。 2004年,东市区更名龙子湖区,中市区更名蚌山区,西市区更名禹会区,郊区更名淮上区。
怀远县:唐为蕲县、钟离等县地。南宋1257年置怀远军。元1291年废军,改为怀远县。1983年6月为蚌埠市辖县。1949年属宿县专区(1971年改宿县地区),1983年划属蚌埠市。
五河县:南宋1271年置淮安军、五河县,以淮、浍、漴、潼、沱五河在此汇流而得名。元废淮安军,留五河县。明1546年迁县治于今城关镇。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怀远县相同。
固镇县:1964年以宿县、灵璧、五河、怀远4县各一部分地区设立固镇县。1964年属宿县专区(地区),1983年划属蚌埠市。
淮南市
因在淮河南岸,故名。1949年7月设淮南矿区,由皖北专区直辖。1950年9月改设淮南市,仍为皖北专区直辖市。1952年4月淮南市由安徽省直辖。1977年,增辖阜阳地区凤台县,2015年,增辖阜阳地区寿县。至2020年末,淮南市共辖5区2县。
大通区:1949年,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设立大通镇、九龙岗镇,1953年,两镇分别改设大通区、九龙岗区。1955年,两区合并设立大通区。
田家庵区:原为淮河渡口,大通、九龙岗煤矿投产后,煤炭由此装船外运,成为煤港。淮南铁路通车后,发展成淮南煤矿中心集镇。1949年末设田家庵市,1950年改镇,1953年设区。
谢家集区:谢家集区境北部原为凤台县属地,南部为寿县地。1961年分八公山区南部,设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原为凤台县金石乡。1949年设八公山镇,1953年改设八公山区。
潘集区:原为凤台县地。1972年划入淮南市设古沟区,1980年改潘集区。
凤台县: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1733年分寿州置凤台县,“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凤台。”1949年属阜阳专区(地区)。1977年划属淮南市。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战国时为寿春邑,楚考烈王(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秦置寿春县。晋武帝时改为寿阳县。隋589年置寿州。明初并寿春、安丰二县入寿州。1912年改寿县。1949年属六安专区(地区),1999年属六安市,2015年划属淮南市。
亳州市
春秋时期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507年为“南兖州”治所。北周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607年改亳州为谯郡。唐621年改谯郡为亳州。宋属淮南路,金属南京路。元属归德府(今商丘)。元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明初降为亳县,属颍州。1496年升县为州。1912年复改亳县。
1986年,亳县改设县级亳州市,1996年由阜阳市代管。2000年,亳州市改设地级亳州市。至2020年末,亳州市共辖1区3县。
谯城区:秦置谯县和城父县,三国220年以谯县为曹操出生地,立为谯国。北周以谯县地近南亳,置亳州。明初州县合并,废城父县,属凤阳府。1912年改亳州为亳县。1948年以亳县城关设亳城市,1950年撤市并入亳县。2000年,撤销县级亳州市,改设地级亳州市谯城区。
涡阳县:汉为城父、山桑、至县地,北魏、北齐曾置涡阳、丹城、龙山县。隋596年改涡阳为淝水县,大业改桑山县。清1864年,由亳州、宿州、阜阳、蒙城析置涡阳县,因袭北魏涡阳县名而命名,属颍州府。1949年属阜阳专区(1971年改称阜阳地区),2000年改属亳州市。
蒙城县:唐742年,析桑山县地(涡阳县)地置蒙城县,属亳州。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涡阳县相同。
利辛县:1964年,析阜阳、涡阳、蒙城、凤台4县部分地区置利辛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涡阳县相同。1964年属阜阳专区(1971年改称阜阳地区),2000年改属亳州市。
阜阳市
清置阜阳县。小山为阜,县在山南,故曰阜阳。秦为泗水、陈、砀等郡地。汉为汝南、沛、淮阳等郡地。西晋226年置汝阴郡,治汝南县(今阜阳市)。北魏于汝阴置颍州。明,颍州属凤阳府。清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1934年置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阜阳县。
1949年4月设阜阳专区,辖3市9县;1970年阜阳专区改称阜阳地区,辖11县。1975年由阜阳县阜城镇析置县级阜阳市,1992年,阜阳县并入阜阳市,属阜阳地区领导。
1996年,阜阳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地级阜阳市。原阜阳地区所辖市县交由地级阜阳市管辖。至2020年末,阜阳市共辖3区4县,代管1个县级市。
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1996年,撤销县级阜阳市,其辖区改设地级阜阳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
附:阜阳县: 秦属泗水郡鹿上县,汉改原鹿县,后被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三国时期隶属富陂县,晋为原鹿县。南北朝划归汝阴郡,隋、唐至五代属颍州。
元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水县,后并入颍州。清1735年颍州改为阜阳县。1949年属阜阳专区(地区),1992年,阜阳县并入阜阳市。
临泉县:唐706年置沈丘县,治今城关镇,明废。1935年析阜阳县西部地置临泉县,以临颍河支流泉河之上,故名。1949年属阜阳专区(1971年改称阜阳地区),1996年属阜阳市。
太和县:宋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1119年更各泰和县。元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1304年复置,并更名为太和县。明属凤阳府颍州,清改属颍州府。1959年与界首县合并设立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泉县相同。
阜南县:1950年析阜阳、颍上、临泉三县地设立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隶属阜阳专区。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泉县相同。
颍上县:古名慎邑,汉置慎县。隋606年始置颍上县,县名“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泉县相同。
界首市: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沟为界,始称界沟集。明末清初,成为皖、豫两省交界处首要集镇,称界首集,属太和县。1947年,以太和县界首集、临泉县刘集、沈丘县皂庙集置界首市。1953年撤市,又划太和、临泉部分土地,改置界首县,属阜阳专区。1959年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1961年撤销首太县,复置界首县。1989年,界首县改设县级界首市,由阜阳市代管。
谢谢各位看官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和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