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后,考古专家们从墓中找到了三幅特殊的地图,而当他们将地图上的城市进行确认后,居然还找到了几个古城遗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缘何这般准确?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2年时,湖南省军区某医院在建造地下医院时,偶然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附近发现一座古墓,并由考古专家们展开大规模发掘,令其内三座墓葬相继出土。马王堆内三座出土的墓葬,分别被定义为马王堆一号、二号、三号,其内不仅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而且还保存有一具震惊世界的湿尸——辛追夫人。
据考古学家称,湿尸辛追夫人尸身保存尤为完好,身体皮肤、毛发尚存,各个关节处也能自由活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珍宝中,三幅独特的地图也重见天日。马王堆出土的三幅地图均为锦帛图,一为地形图、二为驻军图、三为城邑图,都是公元前168年的作品,也是保存至今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此次所发现的三幅地图,名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简称《地形图》。地图比例尺约为1∶18万,原图画于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绢上,地图范围大致在东经111°~112°30′至北纬23°~26°之间,地理位置位于今湖南、广东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辛追夫人是长沙国宰相的妻子,其丈夫所统辖的地域,为汉时诸侯国长沙国的南部,也正是地图中所显示的区域。
地图之上中心所展现的城镇为“深平”状,主要内容有山脉、河流、居民点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地图线条整体呈闭合曲线式样,山体、河流皆以弯曲状表示,同时居民点也有清晰的表示,甚至还规划出等级之分。
除此之外,地图上也以红色标明9支军队驻地、指挥城堡、关塞、烽燧,蓝色部分表示水面等。
1975年春,考古专家整理小组在整理《地形图》时,意外地发现地图上存在许多城邑,其中“舂陵”、“泠道”、“洮阳”和“桂阳”等地名,也都曾在长沙西汉墓出土的滑石印章上出现过。正是因为如此,组内专家有人极力主张前往到九嶷山区的大深水一带去考察,但是由于当时小组的整理任务十分繁重,此事只能被延期推迟。
一年之后,一位专家利用回家探亲的时机,亲自前往当地进行调查,并查阅了《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相关古籍著作,寻找到当地一位老师傅指路,沿着地图中的大深水一带溯流而上,翻过崇山峻岭找到了《地形图》中的八个古城邑。
此时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专家究竟发现了哪些古城呢?我们大致给您介绍几例:
一、营浦故城遗址
营浦故城遗址是西汉古城遗址,位于道县道江镇寇公街北附近。据《水经·深水》记载:“深水自营道来而西北过营浦县,南入泉溪”,确定营浦(今道县)与马王堆3号汉墓《地形图》中所标记北岸偏东有营浦的城邑标记相一致。1976—1977年间,考古学者对此地进行了多次考察,确定该地存在大量汉代遗物。虽然其城墙历经数建,但是原址仍依稀可辨,甚至还出土大量瓷器。专家推断,此地从西汉至魏晋隋唐两宋时期,一直都是潇水一带重要的交通口岸。
二、泠道遗址
泠道故城遗址是今宁远县城东偏南11公里的冷水镇,距离宁远县城约16公里。 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始,它共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初一千多年的时间,并于宋乾德三年正式被改名为宁远,民间也俗称城址为“延唐观”。
泠道古城如今的夯土城墙、护城河遗迹尚保存完好,夯土城墙残高4米,厚16米,城墙东墙南北长170米,西墙南北长170米,整座城内长140米,宽74米,总占地面积14790平方米,今天的护城河早已被垦为稻田,但是其地下遗存却保护完好。
三、舂陵古城
据《汉书》记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相传舂陵城池为光武帝刘秀的出生地,因此其本人也被称为是“舂陵侯”。古籍《水经注》也曾提到,舂陵故城原为公元前124年以后至公元前33年以前的西汉故城。
目前的舂陵故城整体为长方形,城墙均用黄土筑成,残墙高4至6米,四周城墙清晰可辨。城中原有舂陵庙,现已不复存在,但是却仍存汉舂陵侯墓,墓前还有一块刻有“汉舂陵侯墓”等字的石碑,但是也遭到了破坏。其地理位置几乎与马王堆《地理图》中的指示一般无二。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马王堆所出土的地图,其精确度令人震惊。不过历史也同样留下了一些遗憾,即地图上所标注的地点,大多数都已经彻底消失,消弭在历史的茫茫黄沙之下,这对于人类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