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麦饼的由来
麦饼是浙江省永嘉县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产品。
永嘉麦饼是一种主食,具有形体大、饼皮厚、馅料丰富、经多次煎烤的特点。广受温州人的喜欢。
随着朱氏子弟学仕向全国扩散,吃麦饼的习惯也逐渐走向了全国,麦饼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便餐被各地接受。如江西婺源朱氏九代孙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大师,就喜欢吃麦饼,有一次他到某儒生家做客,儒生特地为他制作了麦饼为饭以葱汤为羹,来款待朱熹。朱熹口占一绝:“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疗饥‘。
明史卷五十三记载: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立春日赐春饼,元宵日团子,四月八日不落荚,端午日凉糕粽,重阳日糕,腊八日面,俱设午门外,以官品序坐。嘉靖皇帝时,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对粮食丰收的渴望,把四月八日的不落英改为麦饼,自此,麦饼正式成为大明皇朝宴席的主角,称为麦饼宴。
春龙节的由来是什么
二月二的由来和习俗
二月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龙抬头在民间也被人们称为是春龙节,
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于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龙抬头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习俗
不翻汤的来历
因为用小勺舀一些稀绿豆面糊往平底锅里一倒,即成一张类似春卷的薄片,不用翻个就熟,所以就叫“不翻”。洛阳不翻汤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传统名吃。味道纯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腻。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龙须面的来历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由于抻面的姿势,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龙须面”用料简单,工艺难度大,其关键有三环:
1、和面。面软适度,搋揉光滑、柔韧;
2、溜条、抻条。抓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溜“熟”、溜顺;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醭面,条不粘连,以此对折打扣拉坤成丝;
3、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操作要“三轻”即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硬挺,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制咸的龙须面。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