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石姓历史来源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久闻“天下一石”,意思是凡是“石”姓,都是同宗同源。当然,说法纷纭。

岳父“石”姓,致力于乡村教育三十余年,曾获国家教育部表彰。近年来,多参加石姓宗谱及历史迁衍考证事宜。

河北出土百余年石碑,上刻“石氏谱系”讲述石姓来历

戊戌年,河北石胡同临河淤地发掘出一块石碑,上记石氏谱系,岳父随村中石姓宗族耆老同赴河北考求,碑上古文,清晰可识,却无作者介绍。落款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是古物。岳父拍摄图片若干,因无标点、断句,令我整理翻译,以解惑于乡人。

河北出土百余年石碑,上刻“石氏谱系”讲述石姓来历

碑文:

盖闻圣门七十二贤之中石氏(讳)蜀与焉,故石氏之传由来久矣。

厥后子孙愈繁,友派愈分。号万石君(讳)奋者有之,封乐陵公有之。至宋,徂来先生(讳)介,以传《春秋》学称,但庆历圣德一颂为夏竦构陷,子孙失散。其谱系失传者多矣。

明初,岩公自山西洪洞迁于范之河西新庄,规模粗具。书香莫继,故失传者三世。至善堂公复自新庄迁于石家胡同,奠厥居焉。虽曰:“卜居未远目少天,亲离故土而就异。”艰苦备尝,择仁里以结比邻,图度甚密。

公有二子,抚育艰难,教戒有方,忠厚处世,不坠乐陵,世业勤俭,治家远绍。万石家风,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而后世之辛庄渐开,子孙繁盛,莫非祖德宗功之留贻也。为之后者能无略,陈事实而谨志之。

光绪三十三年

翻 译:

听说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石作蜀先生就名列其中,后被尊称为“石夫子”。所以,石姓的流传由来已久了。

从那以后,石氏子孙越来越多,同宗同姓的支派也分散各处。其中有号称“万石君”、位列九卿的石奋,有被封为“乐陵公”、官至大司马的石崇。到了宋朝,徂来先生石介,因讲授《春秋》为人称道,成为宋代理学的先驱。但是,后来革新派力主改革,石介公写下《庆历圣德颂》一文,支持改革变法,被保守派夏竦罗织罪名,贬官外放,旋即染疾而终,其子孙为避难,流离失散。石氏的谱系传承也都多有失传。

明朝初年,岩公从山西洪洞县带领石氏族人迁到范县河西的新庄,长居于此,渐成规模。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造成族谱失传三世。后来,善堂公从新庄迁到石家胡同,奠居于此。虽然选择的住处不远,但奔波劳苦少有闲暇,离开亲族故土到异地居住,尝尽各种艰辛,挑选风俗淳美的乡里来结为邻居,考虑的非常周密。

善堂公有两个儿子,在艰难处境中仍能悉心抚养,教育惩戒有章有法,教导他们以忠诚宽厚待人处世,不要忘记乐陵公的德行。世代崇尚勤俭,继承祖辈的治家之道。忠诚、严谨、孝悌,这是“万石君”的家风,是留给后代的好谋略,对子孙的影响意义深远。后世迁到辛庄后繁衍子孙,开枝散叶,日渐兴盛,难道不是祖宗留下的功德吗?写下这篇碑文,

令石氏后代也能详细地陈述自己的家族谱系、迁衍变化,并能牢记于心,世代传承。

光绪三十三年 (公元1907年)

(继康断句及翻译)

注释:

(1) 石作蜀,春秋时期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贤之一。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为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他"石夫子"。

(2)石奋,初随高祖时,官职是中涓。中涓“主居中而涓洁者也”,主要是负责主子的清洁洒扫之事,官职虽然不高,但由于常在主子左右,因此比较重要。

到了汉景帝时,石奋“积功劳,孝文时官至太中大夫”。做到九卿,成了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石奋,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常言道:虎父无犬子。他这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哪怕有一个儿子能够做到省部级高官,在汉代也是很炫的事,更何况四个都是!

连汉景帝都说:“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父子五人都是二千石,加起来正好是一万石,因此人称石奋是“万石君”。长子石建,郎中令。少子石庆,官至丞相。皇家为了培养后世帝王,让石奋家族的祖孙三人,分别做了三代帝王的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留下了“父子万石君,三代帝王师”的佳话。

(3)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

(4) 西周分封虢国,冀南鲁北一带郭氏始祖于明永乐二年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入,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隗—莲池(隗生长子莲,次子石岩)–复古(石岚生长子希古、次子复古)

(5)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隶属濮阳市。四面分别与濮阳县、台前县以及山东省的鄄城县、莘县、阳谷县接壤。

河北出土百余年石碑,上刻“石氏谱系”讲述石姓来历

石氏大分支

一、江西白水塘石氏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总支之一。考诸族谱:石碏之十七世孙石奋四子石庆脉下廿四世端饰公任桂阳令,于王莽二年致仕告归,行鄱阳湖被贼所追,其三子仲先公溺亡于湖中,仲先之子益仁公娶韩田张克铭孙女,于芦尖领南造屋置产,定为世居;益仁公之子振公,勤劳稼穑筑塘百余亩蓄水御旱,取泉字意名白水塘,公因自号“白水翁”,故此支亦称“白水石氏”。其后裔广泛分布于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东南、安徽西南部。较集中的聚居地有:江西都昌、乐平;湖北黄梅、崇阳、大冶、蕲春、阳新;安徽宿松(万二公分支)、霍山等地;甚至有远迁陕西镇安的分支。

二、山东徂徕石氏 石作蜀携家来鲁,习于孔门,位列七十二贤,后隐居徂徕山中,子孙称“徂徕石氏”。至四十七世金、介、企、会、合等二十一公各传苗裔,今遍布鲁、苏、皖、豫、冀、晋等省,门祚绵瓞,子孙殷盛,约三十万人。集中聚居地有泰安、临沂、菏泽、济宁、聊城、淄博、枣庄、济南、莱芜、徐州、濮阳等地。

三、浙江新昌石氏 按民国时期编撰的《南明石氏宗谱》称:石奋之十九世孙灵宝由湖州徙会稽剡溪,至三十五世元遂公居五山乡石牛镇(即今新昌县城),被奉为新昌石氏始祖。此支石姓分支遍布浙江大部,乃至江西东部。较集中的聚居地有:浙江新昌、诸暨、浦江等地。

四、福建同安石氏 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东南片、台湾。该分支族谱记载:唐末安徽寿州石螽扈本为金陵武将,僖宗年间奉旨入闽征讨黄巢,而后定居于泉州府同安县苎溪仁德里(今厦门市集美区一带)。其后裔主要分布于福建大部、广东大部、江西南部和西部、广西东部、湖南东部、台湾、海南等,乃至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泰顺等地。较集中的聚居地有广东兴宁、增城、英德、潮汕一带,广西合浦,福建武平、平和、南安等地。此外,谱称由“上杭县猪屎坑”“福建汀州府”“福建宁化石壁”移民的石氏,均为福建同安分支一脉。

五、湘西苗族石氏 湘西石姓为苗族五大姓之一,广泛分布于湘西八县市、沅陵、溆浦等地,人口甚众,同时还有土家族和汉族成分。据泸溪石姓苗族家谱记载,湘西石姓苗族于南宋宝庆六年(公元1231年)由江西豫章迁来泸溪武溪镇岩龙头杨柳溪,始高祖为石发歧,迄今有775年。此支石姓分布还达到湖北的恩施州一带。

六、安徽松滋石氏 松滋,今为宿松县。据上支谱称,其派堂号为“六顺堂”,上世祖为石碏第四十七代孙、宋朝开国元勋石守信。石守信之孙中吉公于宋真宗期间任饶州左史,因落居乐平县石村,成为迁赣始祖。中吉公派下裔孙多徙皖地。五十八世云一公分居太湖;云三公分居潜山;万一公,以宋理宗淳佑年间迁居松滋[注];万三公往桐城;五十九世妙四公亦徙松滋。万一公裔孙又发枝亳州、怀远。
注:松滋,今为安徽省宿松县。

—————————

董晓康,笔名继康,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为菏泽一中语文教师;山东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全国中学生诵读大会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多项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指导教师;菏泽开发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诗词协会、朗诵艺术协会会员;文学社指导教师;醒湖诗社发起人。诗、词、散文、小说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已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菏泽一中的前世今生》,诗集《有没有读首诗的时间》获首届“牡丹文艺奖”。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下午12:23
下一篇 2023年1月30日 下午12: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