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道德、品质与能力于一身,是当今社会衡量专业人才价值取向与专业精神的一种主要评价标准。从近些年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与改革工作来看,融入工匠精神,构建工匠精神学习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工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倡导无私奉献、恪尽职守,要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做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并且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工作视为人生的梦想与需求,在工作中的表现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并且会表现出非常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二是工匠精神追求矢志不渝、精于钻研。这是工匠精神的一种本质体现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逐步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做事情精益求精、坚韧不拔、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优秀品质。工匠精神需要细致入微的良好习惯,需要专心于全局的格局与意识,同时也要具备不踩禁区、不越雷池的原则。三是工匠精神要求脚踏实地、追求卓越。一个人只有具备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精神才可以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目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做事专注认真,不会好高骛远、三心二意。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工匠精神超越自我、创新突破、实现卓越的不懈追求。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源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恰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开展教育和引导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工匠精神便是一种精神指引,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体现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社会中的鲜明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主要包含四种精神品质,分别是劳动精神、创造精神、品质精神以及服务精神。其中,劳动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内容和目标之一。工匠精神渗入到本质,代表的便是劳动者的勤劳精神。这也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区别。在实际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让大学生明白劳动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精神,其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价值取向,是思政课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现阶段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力度,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劳动思想变化情况,逐步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劳动自觉,进而发展成为优秀的劳动品质,成为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
创造精神的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工匠精神中提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看重一个人的创造性,鼓励人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创造精神,而创造精神则是作为一种长远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创造可以是无形的,也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对大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表示出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要确保将创造精神的培育贯穿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始终,时刻向大学生传递和渗透创造精神,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造。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其所涵盖的品质精神培育主要包含双重内涵,具体体现为产品质量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品质。正如我们在工匠精神的解读中所看到的匠心独运这一词汇,工匠精神中的品质精神代表的便是一种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作品质,是心无旁骛一心专注于精品生产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更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品质精神,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时刻以高标准和严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品质追求的优质人才。
高校思政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应关注大学生的服务精神。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服务人民、国家、社会的精神理念,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使命与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点关注到这一点,培育大学生的服务精神,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要养成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学和工匠精神融入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甚至存在着思想层面的偏差。有的只是简单地将工匠精神等同于师徒传承,并未能给予工匠精神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再比如:就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现状来看,不得不承认当前有很多高校针对于此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高校将更多教学精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以及职业精神层面的培养,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不平衡发展的情况。除此之外,便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大学生多年学习经验已经让他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大学生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而且大学生也习惯了学习理论知识,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效果远不如理论层面的学习,他们自身的科研意识与探究也是比较弱的,这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寻找契合点,融入工匠精神的任务当中,建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文化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想要融合和利用关于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就需要在第一时间构建起集校园、企业以及匠心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体系,为工匠精神内容的融入奠定基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施:一是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逐步适时适当加强对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渗透力度,让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来源,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应用价值,其是符合现代化企业生产与运营的一项核心精神理念,也是未来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一项专业精神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到这一点,要加强关于工匠精神的引领和渗透,让大学生可以从更全方位学习和了解到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二是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和宣传平台,全力推广和宣传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工匠精神,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匠心文化的弘扬力度,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多列举一些具备工匠精神和匠心品质的人物事迹,让大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国工匠的风范。上到鲁班文化,下到现代工匠,都有着对于专业技术的极致追求,都有着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心无旁骛的精神品质,要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让大学生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第二,立足思政课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具体课程教学方式。据了解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虽然历经了多次创新和改革,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是习惯性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堂上也多适用传统且固定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现在喜欢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大学生而言也越来越缺少吸引力。现在要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来,思政课教师就需要积极主动去做出创新和改变,要一改以往的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具体课程教学形式,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来源进行深入研究,要深入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了解大学生的性格偏好,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动情况来不断改变和调整课程教学的方式,多引入和应用更多更具新颖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实验探究法、案例学习法、合作研究法等等,让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新鲜感和成就感,通过实际行动来体验和感受工匠精神。
第三,为工匠精神的融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为工匠精神的融入奠定基础。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便是学校,学校为他们营造出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知识以及了解工匠精神都有着非常直接且深入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将工匠精神更充分地融入思政课学习当中来,高校应为大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积极致力于创新和改革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内容以及具体模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中有越来越多类型的大学生活动,大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高校便可以借此机会来邀请社会各界的劳动模范以及优秀专业人士来到校园来开展讲座,和大学生近距离的交流和接触,为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此外,高校还可以尝试聘请社会上的工匠人士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让劳动模范真正来到大学生的身边,走进真实的校园课堂来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一起探讨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以此来加深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全面了解程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意在借助工匠精神的教育来给予大学生更全方位的指导和引领。高校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寻找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的有效契合点,将更多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来,切实提高工匠精神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后续学习以及工作奠基。
(作者陶凤丽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