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建国
读到这个标题,你是否会下意识地露齿一笑:这是不是太小儿科的?开始时我亦是这么想的,可是又有几个人能讲出来芫荽与香菜的来龙去脉呢?也许最简单的才是最复杂的,就比如这个“一”字,谁能够完全体味又能完全做到呢?尽管当我们说到香菜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陌生,也都熟知多用于做凉拌菜佐料,或烫料、面类菜中提味用。而且印象最深刻的,大约莫过于与青辣椒拌在一起的“霸王菜”了。然而我知道叫香菜时,已是32岁调到运城工作后,每每吃饭时,朋友们都会点一道由青辣椒和香菜伴成的霸王菜。在我看来,不就是我们乡下人吃了一辈子的芫荽拌青辣子椒吗?
习惯成自然,环境又常常可以改变人的习惯。在这以前,我始终只知道芫荽而不知道香菜的,而且多是做菜码用的,尤其是做席面时,厨子们常将切碎的芫荽放在凉菜或者是蒸碗翻好后的上面,与鸡蛋做成的青红丝一起使用,这样既增色又添味,菜一下子就提升了一个品位。而且逢年过节家里待客时也需有的,所以父亲赶集购买年货时总要或多或少捎上一些芫荽和菠菜回来。只是自从来运城后,我慢慢知道了芫荽还可以叫香菜,辣子拌芫荽就是脍炙人口的霸王菜。于是随乡务俗,进城忘村,久而久之便产生温水煮青蛙式的效应,渐渐地将芫荽叫香菜,芫荽辣椒菜也叫成霸王菜了。
不过我们的认知,大都停留在仅仅知道芫荽是常见的一种食材,至多是不可或缺的食材而已。其实芫荽还是一味中药,有着不错的食疗功效,为伞形科植物鞠荽的全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村里将第二年的生长的叫做续根芫荽,不论形状还是味道都要略逊色一些。芫荽状似芹菜叶小且嫩,茎纤细,味郁香,其药用价值可开胃消郁还可止痛解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同用,治麻疹不透、感冒无汗等,内服外用皆可,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都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芫荽性温,因而患有癌症、慢性皮肤病和眼病、气虚体弱,以及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人不宜多食。
天下诸事本同一理,人类与自然界亦都如此,要想与他物相提并论,或者还要屹立于强林之列,就须有与他物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其之上的实力。芫荽之所以被大多数人们喜爱,是因为香菜本身的香味浓烈,有别于其他蔬菜。同时它色泽翠绿,形状上乘,将其放到汤里面或者是菜里面时,就会使汤或菜的色香味更加鲜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的食欲,让人胃口大开,收到健胃消食等一系列的好处。尤其是做一些鸡鸭鱼类的佳肴时,其作用效果更加突出,仿佛不放一点芫荽,就是失去灵魂了一样的乏味。可见人们喜爱它,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缺者亏满者盈,再美好的事物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这便是一分为二的世界观了。虽然香菜有众多优点,但是俗话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你想吃猪肉,他要喝烧酒,很难做到完美无缺的统一。正如许多朋友不吃葱韭蒜一样,尽管芫荽的好处多多,但是一部分人还是十分排斥的。正所谓香油调菠菜,各取心头爱,一个人一个口味。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姓薛的同学“见绿不吃”,吃葱时只吃白的根不吃绿的叶。对于芫荽而言,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美食,但却还有一些人却觉得像是毒药一样,甚至于称之为“臭菜”“苦菜”。因此在羊肉泡馍馆里,常常会听到“老板,一碗不要放香菜”的呼喊声。
而且恐怕许多国人也不清楚,芫荽的原产地既不在我国北方也不在南方,而是出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属于地地道道的泊来品。只是沧桑变化,芫荽成了我们国家十分走俏的美味佳肴时,而曾经的原产地却已没有了芫荽,可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哦。不过芫荽早在西汉时期便从西域传入我们中国,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西红柿、芝麻、大葱、西瓜、绿豆等作物一道引回我国,随之传播开来,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地道美食。而为此建立了卓越贡献的应是张骞,他不仅以使臣的身份,让很多西域国家与汉朝达成了外交关系,同时亲自进入西域,带来了很多中原地区没有的作物。
让我们还原一下历史,香菜的真正学名叫做芫荽,香菜只是它的别名。据史料记载,张骞在引进香菜之初的名字是叫做胡荽,直到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皇帝是胡人,觉得胡荽不大中听。其时汉地多称做中原,于是下令将其改名为原荽,后来由于属于草类植物,便渐渐演变为芫荽。到了明朝时期,因为汉人地位极低,又都多是文盲,根本不认识芫荽这两个字。而且因为芫荽本身口味极其特殊,富有浓郁的香味,于是人们将其称为香菜。久而久之,由于香菜这个名字既形象贴切,又通俗易懂,很快便在民间传承开来,逐渐取代了芫荽的主流地位。不过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时至今日,大多数城里人叫做香菜,而农村人却依然多叫做芫荽。
运城人喜欢香菜芫荽,无论是解州羊肉泡馍、永济牛肉饺子,还是绛州火锅、临猗生汆丸子汤,在热气腾腾的锅碗里撒上少许绿茵茵的芫荽菜码,顷刻之间色香味扑鼻,不由得食客们涎水绕舌。我不知道运城人的这种嗜好,是否与芫荽的引进者张骞有关,因为盐湖区底张村的村名,与张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盐湖区志载道:底张村是因有汉博望侯张骞之墓而得名。张骞从西域带回来农作物新品种后,在今底张村一带培植和繁育,并经常亲自脱掉官靴穿上布鞋,和乡民们一起在田间种植农作物。张骞去世后,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人民爱戴的博望侯,村民们就将张骞遗弃的一双官靴埋在当地,修筑衣冠冢建祠立碑,并将村名定为底张村。
声明: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