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色香味商情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作家 任蒙)

任蒙简介:

任蒙,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湖北广水人。40年来在各地报刊发表过数以千计的作品,出版有诗歌、散文、杂文、文艺理论等专集25部,其中以诗论诗的《诗廊漫步》曾多次再版和重印;《任蒙散文选》再版3次,被誉为“当代实力派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曾获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金奖。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特聘教授、湖北警官学院、武汉商学院客座教授。已经出版《任蒙散文研究》《任蒙散文论集》《大散文的艺术风采》等研究和评介任蒙的文集5部。

(此文系任蒙为大型饮食文化工具书《中华厨圣食典》撰写的序言,该书于2016年5月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水美食漫谈(上)

广水地处江淮之间,这块古老的土地谈不上多么富饶,但也不属于贫困地区。全境大部分面积为低山丘陵,河溪交错,池塘密布,属北亚热带气候,气温比较适中,适宜水稻、小麦、棉花和豆类的种植,换句话说,南方和北方主要农作物都能够在这里生长。很久以来,这里的乡村冬麦夏稻,每年耕种两季,但北方常见的高粱玉米被广水人看作杂粮,偶有农户在田边地头种植一点儿,玉米只是在年节做成“炒货”,或者送到爆米花机里炸过用来打发孩子,高粱则拌进猪饲料或做酿酒之用。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餐饮这种南北兼具的种植条件,也使广水人形成了同时以面食和大米作为主食的饮食传统。在自给自足的漫长农耕时代,这种食物结构,只有地处中部的乡村才能享有。当然,“北麦南稻”也给广水人在主食制作上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比如,以糯米为原料的糯米饭、糍粑、油炸糍粑条,还有将蒸熟的糯米再晒干的“阴米”,可以用来制作多种小吃,还可用来做菜。这些,都是广水一带的乡村所特有的。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南方没有那么漫长的冬季,不像北方人那样,有那么多时日窝在自家炕上。因此,在面食制作方面,广水人缺少北方人包饺子、蒸包子的那些传统,但他们制作面粑的技巧,绝对是北方人望尘莫及的。一块被压薄的白面,又大又圆,经过锅烙灶烤,就成了千家万户百吃不厌的日常主食。如果变点花样儿,就往里夹进肉菜和熟豆,再经过烙烤,那叫“包粑”,就是普通人家的“美食”了。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最常见的还有擀面,将其切成宽条,加点儿夏天的瓜菜煮进去,连汤带面,稀软绵和,解饥又解渴,而它不过是农忙时节乡人用来搭配面粑的一种“稀饭”而已。还有,在锅底煮一盆瓠子或豆角之类的时令菜茹,再在上面沿锅糊上一圈厚厚的面粑,扣盖焖熟,只需片刻工夫,省时又省柴。这种“汽水粑”,本是以往先人们在农忙时探寻快炊方式的结果,而今天却给许多人留下难忘印象,以致不少在外面工作的广水人还要不远千里赶回老家吃“裤腰粑”。

广水后代可能还不会忘记“擀粑”,一种被擀得薄如纸张的面粑,无需任何油盐调料,送进柴灶慢火细烤即成。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面食,谁家都有,但吃过这种擀粑的人,给他再好的饼干,他也会说“饼干是什么东西”。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水的特产“奎面”至今仍然堪称一绝,这种面条细如丝线,而内中却是空心,吃来还别具一种细腻的口感。其制作工艺应该属于专业技能,我只是听说过,要求很高,非普通人家所能胜任。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说到菜肴,说到饮食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叙述半天,而我,得从几次访欧说起。据说法国菜是欧洲著名的一个菜系,我第一次去欧洲的首站就是巴黎,沿途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给我印象尤深。长长的案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不锈钢食盒,除了我们通常想到的牛奶面包、麦片和糕点,还有比较丰盛的菜肴,如鸡块、烤牛肉、烤鱼片、烤鹅肝等等,甚至还有烤苹果。另外,每餐都备有奶酪、沙拉,还有那些切开的番茄和大片大片青翠欲滴的生菜叶子,但怎么看也未能激起我们的食欲。理由十分简单,我们没有这样吃过。

我吃饭还算是泼辣一点儿的,但连吃两天也觉得索然无味,有的人一餐也不愿吃,进了餐厅就腻得直伸脖子,老嚷着要去中餐馆。尽管国外的中餐馆都是中国同胞开的,那水平仅仅是煮热焖熟,但所有的人还是将中国菜作为第一选择。

自那以后,饮食文化这个话题常在我脑海里出现。我甚至以为,西方的饮食太简单,而我们的饮食太复杂,唯有我们的工具比他们简单。吃起西餐来,刀呵,叉呵,勺呵,“职能”分明,航班上发给你小小一盒饭或两块面包,也是刀子勺子配发一把,全是塑料的,我总感到这是多此一举,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按照我们的饮食习惯,吃起饭来两支筷子就可搞定。两根木根儿还使我想到史前先人,那会儿人类已经懂得将狩猎来的动物火烤之后再分而食之,每人折断两根灌木枝用来夹肉,筷子或许由此演化而来。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人类饮食的发展史,可以追随到史前文明的起始阶段。那时的石块和最简易的射弓,是为了狩猎获取肉食而制作的,显然,那个阶段人类在谋取食物方面没有更多的选择。后来考古发现的大量陶器、青铜器,基本都与饮食有关。罐、甑、鬲、觚、爵、豆、簋、瓮、盆、尊、鼎等等,今人连其中许多名称都感到非常古老而有陌生,但它们都是古人制作的盛器、炊器、饮器。

饮食文化的创造,和其他许多文化的不同之处,是其参与者的广泛性,可以说普天之下的千家万户,都参与过饮食文化的传承、探索和创新,很多人都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做过贡献。然而,如此漫长而丰富的饮食文化演变,必然会产生对其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这就要说到一个人。

隋唐时期的御厨中有个名叫詹鼠的人,由于勤奋好学,厨艺精湛,深得皇帝赞赏,后来被封为“詹王”。于是,一个传说被不断演绎,被不断扩散,被一代代传接下来。就像木工行业的鲁班那样,詹鼠渐渐被奉为厨师行业的开创性人物,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和象征,在全国许多地方受到人们祭拜,尤其是在南方沿海一带,詹鼠深受餐饮行业的敬重,被尊为一代厨圣,其铜像被广为供奉。根据有关单位搜集的信息,最近十年来,深圳、中山、东莞、无锡、南京、南宁、西安、成都、青岛、大连、北京、长春、合肥、哈尔滨、温州、济南、上海、长沙、海口、太原、重庆、武汉等城市,都相继举行过缅怀厨圣詹鼠的活动,或举行过詹王铜像揭幕仪式,各地餐饮业的名厨高手和烹饪协会的主事人物纷纷与会,其礼仪甚为隆重。

原来,詹鼠就是我们广水人。

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任蒙:广水美食漫谈(上)

这些年来,广水市马坪镇政府以一乡之力,筹资几千万之巨,彻底改造小镇臭河,塑立巨大的詹王雕像,建造了宽阔的詹王广场,引来一批投资项目,小镇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以厨祖为象征的广水饮食文化也由此得到光大和发扬。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13日 下午2:58
下一篇 2022年12月13日 下午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