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刘浩南 孙钊)今日(3月4日),新京报记者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获悉,来自安徽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在黄山发现了两个新物种,属于哺乳纲、劳亚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分别被命名为“安徽麝鼩”和“黄山小麝鼩”。据悉,新物种形似老鼠,主要以土壤昆虫为食,此前当地百姓称之为“尖嘴老鼠”。研究人员称,新物种的发现丰富了黄山风景区兽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填补了景区麝鼩属研究的空白。
属于中等体型麝鼩,以昆虫、植物果实为食
3月4日,新京报记者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了解到,由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大学三方合作开展的“黄山风景区野生动物观测合作项目”,近期在麝鼩属分类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项目组通过综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确认了采集于黄山风景区浮溪猴谷的麝鼩属物种为两种哺乳类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安徽麝鼩”(Crocidura anhuiensis)和“黄山小麝鼩”(Crocidura huangshanensis)。
该团队研究人员介绍,麝鼩形似老鼠,体型包含大、中、小3种类型。“麝鼩属”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大多数物种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栖息于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虫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
科研团队提供的资料显示,安徽麝鼩和黄山小麝鼩均属于中等体型麝鼩。其中,安徽麝鼩特征为:眼小;圆耳;背部皮毛灰棕色偏黑,腹部淡于背部;尾与皮毛颜色相近,尾长仅为头体长的76%,尾近半裸露,近半具稀疏短刚毛,靠近尾部皮毛逐渐变短,尾尖具突出毛刷状毛束;四肢半裸,呈粉色,踝关节处着生稀疏短毛。头盖骨长而窄,额骨第一对门牙发达,人字脊较明显。样本(6只)重10.52-13.51g,头体长60.88-78.10mm,尾长48.34-59.24mm,前足长9.20-9.87 mm,后足长13.52-14.83 mm,耳长7.74-9.24 mm,颅全长20.81-22.38mm。
黄山小麝鼩特征为:头小;鼻长;须长至耳底;眼小;耳圆,耳壳上有明显的底毛;皮毛灰褐色,背部稍黑;四肢纤细,前后足俱五指(趾),脚上有小而多肉的隆突,指背、趾底粉红色,半裸,脚踝具稀疏的棕色毛;尾长约头体长的76%,颜色与皮毛相似,几乎裸露,具极少量长刚毛。头盖骨长而平,无颧弓,额骨第一对门牙弯曲状、发达,人字脊明显。样本(5只)重4.35-7.77g,头体长50.45-61.97mm,尾长39.64-45.03mm,前足长6.99-8.33 mm,后足长11.84-13.82 mm,耳长7.86-8.70 mm,颅全长16.88-17.90mm。
科研人员:与老鼠不是同一类群,差别大
上述研究人员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这两个新物种是科研团队在工作中意外发现的。科研团队在开展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项目时,发现了一些未知的麝鼩类个体,“通过外表很难确定它们是否属于已知的麝鼩种类,通过比较基因序列,它们和已知的物种有所不同,并根据这些线索发现,这些麝鼩可能是新的物种。”
其称,尽管两个麝鼩新种与老鼠看起来很像,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同类。麝鼩属于劳亚食虫目,老鼠则属于啮齿目,这两个目是完全不同的类群,差别很远,麝鼩新种与老鼠看起来很像,只是进化上的趋同,遗传上差别很大。
“有时候科研人员为了便于描述,也会把它们合在一起统称为‘鼠形动物’。当地老百姓把麝鼩称作‘尖嘴老鼠’,恰好体现出它们体型上的相似。”研究人员称,目前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物种发现是比较困难的,而小型动物由于以往受关注程度不够,还是不时会有所发现。近年来国内外都陆续有新物种发现的报道,以后可能还会继续有所突破。
研究人员认为,两种新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黄山风景区哺乳类动物尤其是兽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填补了景区麝鼩属研究的空白。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