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于慧
“快来个人帮我掏掏耳朵吧!”话务专业教练张舒莹刚走到训练教室门口便听到了这声哀叹。
“李盈!听音知人不是靠掏耳朵就能练好的!”张舒莹边拿起李盈手边的耳机边说:“这是山东人,海蛎子味这么明显。”
海蛎子味是什么味?李盈抱着耳机苦思冥想。
训练形势分析会上,营长阮婷指着李盈的耳功成绩问道:“听打话单成绩不错,怎么这听音知人就‘瘸腿’了?有没有给她好好讲一讲?”
“每个人对声音的理解都不一样,可能我觉得这个声音沙哑,她觉得这叫低沉,得给她一点时间形成自己的认知。”
河南人说话语速慢,鼻音重,多降调;山东人说话语速快,舌音重,变音又变调……晚上11点多的训练教室灯火通明,李盈伏在电脑前,对照着教练员带领大家一起整理各个地区的方言特点,一条语音一条语音地分析。
又是周考核,“教练,我知道海蛎子是什么味了。这次听音知人我肯定行!”李盈握着拳头向张舒莹自信地说道。2个小时转瞬即逝,64分的成绩又一次把李盈击垮在屏幕前。
“这个人个儿高,胖,脖子粗,很自信,25岁左右。”周考核后的复盘分析中,梁莉莉的分析让李盈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她是怎么听声音就能有这个人的形象的?李盈突然想起来自己几个月前在手机上看过的发声课,老师也有过类似的判断,于是休息时间,李盈便找出视频来看,用声音去感知形象。
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坐在食堂,李盈每次听到旁人说话就开始想象这个人的形象,再和本人进行对照,加班训练后每次取下耳机,耳朵都被压得通红。
“就像在玩猜谜游戏一样。”78分的成绩让李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如果两个人声音形象相似,比如都是内蒙古人,高高壮壮,年纪也相仿怎么区分?李盈在复盘会上提出了新的问题。
“发声位置不同”、“声音粗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战友们纷纷回应。
“对声音有感觉,也要能够用准确语言来总结声音特点,李盈你要多听一听其他选手是怎么描述这类声音的。”教练员这样总结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组织的应急应战专训考核中,李盈摘得话务专业耳功项目银牌。
“多听多练才能知道什么是海蛎子味。”李盈笑着说。
编 审 | 于 涛
主 编 | 陈 一
编 辑 | 周振华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