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用什么制作的是化学原料还是用植物加工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便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 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
酱油是怎么来的
酱油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工匠师傅的集体制作。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三千多年前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
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
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酱油
酱油是如何做出来的
以下是酱油的制作过程:
1. 磨碎:大豆和小麦浸泡在水中,然后磨碎成细浆。
2. 煮沸:将细浆煮沸并去除泡沫。
3. 压榨:将煮熟的大豆和小麦浆压榨出清澈的液体。这种液体称为“酱”。
4. 拌盐:向酱中加入盐。
5. 发酵:将调好盐的酱放入大桶中发酵。这个过程需要数月至数年不等的时间。
6. 滤清:取出发酵好的酱,通过滤网过滤掉固体残渣。
7. 煮沸:酱油再次煮沸,去除氧气,并杀死细菌。
8. 储存:将煮沸好的酱油储存在罐中,以备后续使用。
由于酱油需要长时间的发酵和储存,因此生产酱油的厂家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量,以确保生产出品质和口感一致的酱油。
酱油的原料是什么
酱油的原料是大豆、麦曲和盐大豆是酱油的主要原料,经过磨浆、过滤、沉淀、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后,加入麦曲和盐进行二次发酵,最终得到酱油
酱油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在制作上除了传统的大豆酱油,还有其他口味的酱油,例如日本的酱油和韩国的酱油等
酱油发明的历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了。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
酱油酿造的方法与配料
如何制作酱油
原料选择为较好的黄豆
制作方法
1.蒸豆:酿制酱油的黄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须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时间长短要适宜,既要使黄豆中的蛋白质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时间过长变酸而破坏蛋白质。浸水时,把黄豆放进木桶或缸内,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时,豆皮起皱纹为度。然后把它倒进箩筐内,排掉水分,置于蒸桶里,水开后,蒸煮4~6小时即可。
2.发酵:待蒸熟的黄豆冷却后,把它摊铺于竹篱上,送进室内发酵。室内要密封,并设若干木架层,便于装置竹篱,温度要在37℃以上,若室温不够,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温度,促进发酵。发酵时间为6天。入室3天后要翻动搅拌一次,使其发酵均匀。经过发酵的黄豆,当表面出现黄绿色的曲霉和酵母菌时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内,按100千克黄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并搅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后,装入竹篓内,上面加盖棉布。然后放在温度37~38℃的室内继续发酵,约过8小时,当手插进豆有热感、鼻闻有酱油香味时,即可停止发酵。
3.酿制:将经过发酵的黄豆装入木桶酿制(酿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层应设有出油眼)。酿制配方为:黄豆100千克、食盐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体操作是:装一层黄豆,撒一层食盐,泼一次清水,这样交替地装进桶内或缸内,最上层为食盐。然后盖上桶盖或缸盖,并用牛皮纸封好。
4.出油:经过4个月酿制后,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龙丝织成的罗网进行过滤。接着将盐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盐)分5天冲进桶或缸内,从出油眼流出的即为酱油。一般每100千克黄豆可酿制酱油300千克。所得的酱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浆。糖浆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泽乌黑,无甜味并略带微苦为度。每100千克酱油的用糖量为12千克,糖浆过滤后拌入。
5.曝晒:将酱油用缸装好,置于阳光下曝晒10~20天即可。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